①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椅
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突出地运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乎全部基本特征,简单、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减少主义的形式,通过钢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采用了既能分割又可连通的“流动空间”。加上为这个建筑设计的家具,著名的现代主义经典椅子巴塞罗那椅,使密斯一举成名,成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是密斯设计生涯上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②范斯沃斯住宅
1915年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周末度假别墅。与其他住宅建筑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视线的墙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室内家具及房间的布局是为了不妨碍能看到四面玻璃幕墙外的风景而设计的,人在其中,吃、穿、住、睡等日常活动都局限在房间中心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但范斯沃斯医生还因为造价和使用问题曾试图起诉密斯。
③西格莱姆大厦
1958年,与菲利普·约翰逊共同设计。大厦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密斯一贯的主张——基于对框架结构的深刻解读,简化的结构体系,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完美演绎“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这栋建筑也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典范。
密斯风格
40年代末到6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其设计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
上海开埠后,沪上西人渐多,具有社交、娱乐性质的俱乐部也逐渐建立起来。对这种俱乐部,国人称之为“总会”,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德国总会。
德国总会,英文习称German Club,正式的称呼是The Club Concordia。该机构肇始于1866年1月10日,当时由几十个德国人宣布正式组成。因没有地皮、资金,总会一直都是租房。此后十几年里,自建新屋的计划被不断提出但始终未付诸实践。1903年,会长龙特脱(Lundt)重提建屋计划,其克服经济困难,购入了仁记洋行在仁记路(今滇池路)口外滩的一块地皮,总会的建屋计划至此方能得以实施。
为了建造这幢大楼,德国总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头名由倍高获得,后者曾求学于慕尼黑,在1900年来到上海发展。其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设计方案被建屋执行委员会采纳,并确定由其负责新屋建造。
为显隆重,新屋于1904年10月22日举办奠基仪式,普鲁士王子阿特尔勃脱(Adalbert)亲临现场,此后历经二年多至1907年2月4日完工,花费约55万两银子。
德国总会建筑内外异常富丽堂皇,建筑立面是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综合德国式罗马风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主体建筑高三层,砖木结构。上海德国总会立面两端设计有突出的瞭望亭,上盖巴洛克式曲线形尖顶。二三层前部横贯长阳台。二层阳台栏杆安置一雕镂极精的石像。随阔大的白色大理石台阶而上即进入底层。底层设立酒吧间、弹子房、阅览室和礼堂;二层有餐厅、舞厅、牌室和室内游戏室;三层设置厨房等杂用房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室内设计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